第七章(1 / 3)

陆时芸一跃成了陆家大娘子,陆时敏则变为行二的陆二娘。

两人对这全新的称谓都有点不习惯。下人们唤“大娘子”“二娘子”时,往往都要愣一愣才能反应过来。

陆时芸成了陆家大娘子,厨房的活计自然再也不用她亲自动手。但是当初大病一场,答应给陆时敏做的荠菜羹和探官茧都没做成。

因此,等陆时芸病好之后,陆时芸亲自下厨给陆小馋猫补偿了个全荠菜宴。

荠菜鸡蛋羹、荠菜鲜虾馄炖、荠菜豚肉角子、荠菜煎蛋、麻油荠菜丝、荠菜探官茧、荠菜豆腐汤……连荠菜根也没放过,被陆时芸拿来腌制某人最爱的辣脚子,腌了整整一大缸,等腌入味了都能拿去州桥夜市上叫卖了。

一日不吃芸姐姐做的吃食,三秋不识肉滋味。

陆时敏左一口小馄炖右一口菜煎蛋,美滋滋地在心里无声呐喊:呜呜呜呜,天不生我芸姐姐,万古漫漫如长夜!

·

前世作为一名世界级名厨,和美食打了一辈子交道,让陆时芸从此远离锅灶案板,做一名端庄贤淑五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家闺秀,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成为陆家大娘子的一个好处是,有钱有闲,可以经常出门觅食,吃遍汴京美食了!

这不,隔三差五陆府的两位小娘子就挽手同行,开启汴京探店之旅。

今儿去相国寺有名的烧朱院品尝慧明小师傅亲手做的的炙猪肉,明儿去御廊西面的鹿家包子铺,把店里各式各样的包子都试了遍:薄皮春茧包子、鹅鸭包子和笋肉包子皮薄肉厚,汁多流油,虾鱼包子、江鱼包子和蟹肉包子鲜香无比,回味无穷。

白日里尝遍正店招牌菜品和散布街头巷尾的民间小吃:王楼山洞梅花包子自是京城一绝,遇仙正店的玉液酒滋味如仙露琼浆,曹婆婆家做得好肉饼,横桥彭婆婆卤得好猪下水;入夜了则往州桥夜市一番杂嚼,从州桥桥头一路吃到龙津桥桥尾。

晚云遮天,星消月隐。

陆府的两位小娘子又去夜市上吃喝一通,方带着小丫环们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

若说陆时芸是为了试菜,那么陆时敏则真的是在胡吃海塞了。这不,吃得太撑,几乎走不动路,被翠环搀扶着才慢吞吞地挪回了陆府。

“芸姐姐,明日就是上元节了,咱们一道出来赏花灯吧。除了卖花灯的,猜灯谜的,街市上也有不少卖节庆小食的小摊子呢。”陆时敏瘫在被褥上,右手挽着陆时芸的胳膊,缠着她给自己揉肚皮,嘴里心里还记挂着明日的美食。

“还想着吃呢?这几日你可吃遍整个汴京城了,让你吃完走动走动,消消食,你又不肯,当心肚子疼。”陆时芸一脸无奈地给陆时敏揉起了她吃得圆鼓鼓的小肚子。

“明日在府里用过上元晚宴再出门,到时,我给你做个新鲜吃食,作为交换,等出门了,你可不许在灯市上胡吃海喝了!”陆时芸肃声警告道。

“好姐姐,是什么新鲜吃食呀?你提前告诉我呗~”说到她芸姐姐做的吃食,陆时敏困意顿消。

“不行,我还不知道你吗?告诉你,你今儿就不用睡了。”陆时芸冷酷地拒绝。

“可是你不告诉我,我今晚就更睡不着了!”陆时敏抗议道。

“不,我相信你,你可以的。你今晚若是还闹到丑时未寝,明日的新吃食我可就不做了。”陆时芸笑眯眯地威胁。

陆时敏发出一阵哀嚎,被陆时芸无情镇压。

东院的嬉闹声渐歇,草丛间的虫鸣在夜色中愈发清晰起来。

·

灯火汴京三五夜,家家笙歌起,户户箫鼓喧。

位于外城通济坊内的陆府也不例外。大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几位大师傅们卯足了劲儿,带着手底下的小帮厨们忙活起上元节晚宴。

陆时芸则在东院小厨房悠哉悠哉地准备起答应给陆时敏的“新鲜”吃食——浮圆子。

其实,这浮圆子一点也不新奇,就是宋人上元节常见的点心。用糯米粉做成球状小丸子,煮熟即可,相当于后世的汤圆。只不过这初版的汤圆简陋得很,没有那么丰富的馅料种类,甚至没有馅料,加点糖便算添了甜味。

陆时芸便想着多做几款内馅,让陆府的各位尝一尝后世有馅儿的大汤圆。

干玫瑰花瓣碾碎,加入适量的白糖,加少许热水搅拌均匀后,分成小份,用冰块镇着备用,这是玫瑰馅。除了这玫瑰馅,陆时芸还准备了芋泥馅。

这两款浮圆子陆时芸打算搭配上红枣银耳羹来食用。

经典黑芝麻馅和花生馅当然必不可少。

这两款浮圆子搭配上姜糖水正正好,清甜又解腻。

四款馅料陆时芸都打算用常见的糯米粉做外皮。

从浮圆子糯白的外表根本看不出里面到底是墨黑的芝麻流心、金黄的花生流沙、艳粉的

甜香玫瑰还是糯紫的绵密芋泥,需要一口咬破外皮才能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