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孽子(1 / 3)

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得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

話說兩千五百多年以前,精確地說是公元前527年,中國周朝的太子姬壽(註一)死了。若按禮制繼承順序的話,繼任太子的應該是天子姬貴(註二)的庶長子姬朝(註三)。但由於支持另一位庶子(註四)姬猛(註五)的勢力很大,姬朝繼任太子之事受到極大阻撓,遲遲不能扶正。後來天子姬貴死了,臨終遺命姬朝繼任,於是姬猛一派就發動政變,殺死承命執行遺詔的大臣賓孟(註六),擁立姬猛登上王位。

姬朝當然不服氣,便發動支持者起兵,趕走了姬猛,登上王位。這回換姬猛不甘願了,就向後台老闆晉國求助,由晉國派兵護送他返回王城。不過姬猛只當了半年天子就死了,於是晉國就另立姬猛的同母弟姬匃(註七)為王,並且開始攻打姬朝。

這事在歷史上被稱為「王子朝之亂」,就是以姬猛、姬匃一支為正統,以姬朝為亂黨。不過歷史總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咱們小說也不一定要去附和它。

姬朝率領周軍和晉軍打了三年的仗,終究不敵,就撤退到楚國的穰邑(註八)。而他撤退的時候,把周室典籍也一起帶走了(註九)。說起這些典籍那可不得了,它不只是周朝的官方文書檔案,包括各種典章文獻、誥命奏章、史冊書信、地方簿籍風誌,乃至於內宮的雜記與秘錄。還涵括了夏、商、周三代全天下的文獻圖冊,不但是珍貴至極的文化寶藏,而且擁有這些典籍就跟擁有九鼎(註十)一樣,代表承傳了中華的道統。

姬朝雖然敗走,可是只要周朝還有個流亡在外的合法天子,就讓姬匃寢食難安,如芒刺在背。於是姬匃就派遣刺客潛入楚國,於公元前505年將姬朝刺殺。

姬朝死後他的兒子姬守(註十一)眼看復國無望,就不再主張天子的繼承權,甚至任由部屬星散離去,顯然已無意爭奪王位,姬匃這才放下心來。雖然如此,這場動亂仍然餘波盪漾,周人不服姬匃這個晉國的傀儡政權,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逼得姬匃出逃晉國,最後還是由晉國派大軍入周鎮壓,這才替他擺平了。

姬守帶領的周室殘部有千把人,楚國在穰邑撥了一塊地供他們居住,但這塊地出產有限,所以這幫人只能靠早些年從周都帶來的錢財買糧食過日子。為了在極有限的土地上最高效地生產食物,姬守發動部屬挖了一個約摸兩百多畝大的池塘,引淯水(註十二)之水入池,在池裡養魚,撈魚加菜,補充營養。

不管怎麼省吃儉用,也都是坐吃山空,大家總不能靠吃魚過日子,何況那池塘也出產不了那麼多的魚。於是周室殘部眾人,只好作鳥獸散,各自謀生去了,這與忠誠與否無關,人總得吃飯活下去吧?

部屬散盡後兩年的某一個晚上,姬守家的大廳裡,圍坐著好些人,而這一圈人的上首正中則盤坐著姬守。燈火瑩瑩映照出所有的人都著玄冠赤袍、絲帶配劍,那是極正式的禮服,數一數連著姬守共有十四人。

姬守環視他下首的那十三個人,心中十分欣慰。這些人都堅持不肯離去,日子再苦也要追隨他,並誓言為恢復正朔、振興大周而獻身,其忠悃之情令人動容。而且,姬守也非常滿意,因為他們恰好也是大周遺臣之中,最聰明、最勇敢又最堅毅的十三個人,堅守崗位直到此時。

這十三個人是:

張恒,其家族侍奉晉國的韓不信(註十三)。

秦商(註十四),魯國虎將秦堇父(註十五)之子。

尸耳,齊國大夫尸臣(註十六)的後人。

熊勝(註十七),楚太子熊建(註十八)之子。

顏宸,郳國(註十九)世子。

陳玄,齊國田僖子(註二十)的兒子。

甘哲(註二十一),家裡是魯國世襲匠師「公輸」家族。

胡儉,胡國(註二十二)的公子。

李注(註二十三),周室守藏史李耳(註二十四)的孫子。

廉保,中山國士族。

孫明(註二十五),吳國名將孫武(註二十六)之子。

范蠡(註二十七),楚國三戶(註二十八)名士。

鄒成羲(註二十九),宋國上卿鄒鼎升的孫子(註三十)。

過去這兩年,姬守與這十三名部屬合力完成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把所有的周室典籍妥妥的藏了起來。他們把藏書之處稱為「書陵」,其實這稱呼有點惑人耳目的意味,因為藏書之處根本就沒有什麼可稱之為“陵”的土堆,那些典籍就沉在屋外的池塘裡。當然,所有的甲骨、石刻、金銘、木牘、竹簡、卷帛並不會被水泡壞,因為它們全都密密嚴嚴地封藏在灌滿了黃油的陶缸裡,一缸一缸的沉在兩丈(註三十一)多深的水下,上頭還鋪了一層三尺(註三十二)厚的爛泥。

今日他們齊聚一堂暢飲,慶祝藏書大功告成。而且剛剛他們十四人也已經結拜為義兄弟了。雖然姬守是這十四人之中最年輕的一個,但仍然當了大哥,其餘之人則按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