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1 / 3)

去犵狫山的队伍回来了,乘邓紫光在下蓝山时,粟汉尧立即决定隆重祭萨,欢庆尝新节。

秋收之后是传统的丰收节,旧名尝新节。

尝新节是种稻作人群的节日,早在战国时期成为天子一年四祭中最隆重的节日,名尝祭,最早记录见于《左传》,到汉代,礼记中说“﹝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汉书?食货志上》:“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馀千五十。”

日本引进中华礼制后,将尝祭改名为大尝祭,成为日本天皇加冕礼。

如今,在桂北到黔南地区有少数人群还过尝新节。是只是每个地方的日子略有不同,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是不同地方秋收完成时的日子不同。种两季稻的地方过节主晚一些。

如此盛大的祭礼,少不了贵客崔斌。邓紫光让人上山请崔斌来观礼。

尝新节首先要杀牲祭祖母神。带去犵狫山打架的牛要被用来献祭,因为斗牛过程中,这牛不仅被打败,还已经受伤。犵狫山送了下蓝山这边二头小牛回一做种,这头大牯牛就成了下蓝山最隆重的祭品。

尝新节最主要的活动是分享丰收的喜悦。大寨的广场上,各村峒带来新收的新禾,都有些粳米、粟、栗、豆、芋……

女人在一边炒米,煎茶,男人们在打糯米,艾粑。

大家不仅共同分享自己的丰收成果,也有分享劳动经验的。人们把纺车、织机带到广场上来,或者直接把织幅挂在鼓楼柱上,以人体为机一梭一梭的织着素布。或者将染印过的布在溪边用木杵敲打,使新布多余的颜色被洗出,布匹变得柔和,不那么僵硬。

邓紫光叫崔斌坐上到主位上,说我们的人准备入贡的事有些日子了,乘着你在,你帮我检阅一下,这玩艺真象练兵一样,不走得个烂熟于胸,真有些怕出差迟。鸣号,快鸣号。

只听见牛角号呜呼,近三百男女迅速整队,随队形变化边走边舞。

邓紫光对崔斌:这是军傩,这是乡傩,这是芦苼队,男女混编这队多耶——歌队……哎呀,走位乱了,重来一遍。

崔斌问入贡时需要表演这些吗?

邓紫光:你以为是什么?

鼓声再次响起,邓紫光不再作声。完整练完一圈,邓紫光道:所有入选去府城的,每人发一只羊羔,大家加把劲,再练一回,我看看有哪个队最好,最好的队等会留下来喝酒,有用心的队,等会给我围着这场子兔子跳一圈。

邓紫光走到大鼓边,脱了褙子,襦衫,露出小衫短衫。他把腰带紧了紧,扎稳步子。崔斌看得浑身发热。还是当年长沙花楼上的那个击鼓少年,他换了一付神采,有力的挥舞着鼓槌,却显得英武豪气,眼神中透出一道秋光一样明亮的光芒,充满力量。

在鼓声中,队伍还是那个队伍,在邓紫光的鼓舞下焕发出一种豪迈、勇武的气概。崔斌有一种被压迫感,莫名的冲动让他有泪目的感觉和冲动。

鼓声突然停住,邓紫光如同被冻住,队伍稳如泰山般保持停止不动状态。崔斌再也忍不住掩面。

人们发出欢呼,邓紫光向大家行礼致谢。

广场中支起大锅来,原来早已准备好十八口大锅,和十八头猪。大部分肉被分给了各峒带回去,留下猪头肠脏等放进窝里。

崔斌:象练兵一样。

邓紫光笑:國字之中,一个豆、一个戈,这是兵器加礼器,意指国之大事,唯戎与祀。我们社火、傩戏、跳芦苼舞就如同兵事。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产生一种共同的责任和力量,甚至是一个信念:我等归属成一个队伍,我们是一群人,一群分享一个锅里肉的人,一群荣辱与共的人,一群有共同利益和命运的人。就是祭祀的力量,食我血者,皆是我之家人,我之同袍。

崔斌:为什么是祭萨呢,不是祭社?

邓紫光:其实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意思,在他们看来萨是山神、祖母神,不过也是入乡随俗罢了。下回可以祭水神、土地,甚至可以是五通、狐仙。

崔斌:会不会成为淫祀?我记得《蛮夷志》有过记载,雍煕年间,朝廷专门传圣旨,禁邕管杀人祭鬼及僧置妻孥(《宋史.太宗二》雍煕二年)。

邓紫光:用人牲祭祀,人神共愤,只有与世人为敌者,才敢如此倒行逆施,无论什么目的。所谓淫祀指的是乱法之祀。如祭祀为了热爱土地山河,忠君爱国,就算不上淫祀。

崔斌发现九娘庙里坤道始安夫人为什么没来参加这么大的活动?

邓紫光说夫人到了这后从来不入他人家门,不参加宴乐,不曾参加俗务。只有我不在下蓝山时,他们有不决的事,会去问夫人。

山中饮酒,一般者是不醉不归。邓紫光与崔斌不从此风,便提前离开了。崔斌没有回邓紫光给他留的屋子,而是回到四妹的绣楼。四妹没回来,乘此刻无从打扰,崔斌打开手扎,将今天的祭祀、练习和长桌宴等活动用白描方式给图录下来。并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