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乐(1 / 2)

年初一,邓紫光与赵媞姐妹给夫人请安,不久石胜过一家过来请安,邓紫光让他们把孩子放在小宝的站笼里与小宝玩,他们坐下来一同起喝酒。不久覃牯与来了,邓紫光道今天早上来的都是家人,不是客,大家不要客气。

夫人喜欢热闹,坐下来和大家一起说话。大家说着今年比往年的差别,出生了多少孩子,某个村的房子增加多少,去哪能还有个桥应该修。蒙三春要照顾夫人吃,夫人让她坐下,别管自己。

走村的戏班子过来请安,夫人让二苗给他们赏钱。问他们早餐过了没有,什么时候开始唱,大年初一有几个戏班到镇上来?

戏班登台敲锣打鼓,村民出来了,爆竹声不断,锣鼓声和爆竹声中没法听到唱词。人们乐此不疲。这种热闹要从初一闹到初八。

戏班来自各村社,他们大多会来镇上闹一天,然后串其它村去,其它村要负责戏班的吃住。

每个戏班都会来镇上一天,无例外都能得到夫人的赏赐。夫人不在,由蒙三春代表夫人给戏班十两银子。

晚上依然会热闹,只是爆竹没有白日那么多,人们会认真听几段戏文。夫人无不担忧地说,去年只有三四个戏班,今年就有六七个,明年至少有恐怕会有十个戏班,这走村唱戏,就变成了互相斗戏了,喝酒都喝穷了。

邓紫光道不用管的,你吃他们村,最后总会有人出面寻找办法,改变这借斗戏大吃大喝的风气。

最初村戏班子只能排一二个本子,时间长了,肯定不满足一个草台班子只唱一出戏,他们会越学越多,学戏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会开始找师傅,找抄本子。有时找不到本子就去偷师,强记下来全部戏文,然后记录下来。记录者文化水平不一,错别字百出。或者官话不标准,导致记录出来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却不影响村戏班子一代一代传下去了。

我说的是我新眼见过的戏班。在这简单介绍一下。

其实,在唐诗宋词之后,能代表中国的,不是元曲,元曲对今天有什么影响?很少,但有一项文化发展,其影响力起过了诗经楚辞汉赋……那就是元代戏剧。戏剧是集诗歌、词曲、舞蹈、音乐、小说、服饰等文化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此前,人类从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象它这样的大众化普及,并同时实现其社会审美和社会教化的功能。

如此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受到二次打击。一次是明初,明太祖禁绝游艺,禁止胡化。明大诰对此有案例:边军小卒思乡奏笛,被间发,让胡乐思恋胡元。有司捕拿后不知如何处理,大明律没有这一条。太祖亲旨劓刑,割鼻子还不足以禁其吹奏,那就连上嘴唇一同割了。

对比正史《礼乐志》,元朝宫廷乐器种类、乐户数量是明朝的四倍,元朝统一后整理辽金宋乐曲、器具,到明朝抛弃。所以唐代乐伎俑和宋代绘画中表现的那些乐器,大都不见流传。

第二次是八个样板戏。

到七九年,我们村里突然排起了老戏,我外公是村戏班的班头,负责司鼓。我舅舅是二胡。八四年,我家有了余粮,村戏班收集到更多唱本。我见过这些百年前的抄本,多有错别字,语句不通,但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除了有收藏百年的抄本,还有戏服,头冠,更多的是村民筹钱到桂林歌舞团来淘破旧戏服。

戏中人物有包公、薜仁贵。

我看到村戏中的女角全由男扮,没有女人参预,所有成员均是本村人。

因为戏班多,唱得很晚,赵媞被吵得睡不好觉,与夫人商量,许她和赵姮去三清观。邓紫光要守着这镇上当值,没有与她们同去。晚上夫人抱怨赵媞没良心,她就是不想陪自己。邓紫光赔笑道我不在这赔你。

到初五,邓紫光与夫人商量,自己也去三清观,夫人道你在家已陪了我十多天了,你想去哪就去吧。有空就让她们两回来看看,最好明年带两个孩子回来。

邓紫光见夫人伤感,也不知如何劝她,与蒙三春陪她坐到半夜。

邓紫光留下石胜过在岁陵,让他带商户乘船出山,到长沙与自己汇合。

邓紫光与覃牯一同上筝子岩。

三清观被真一师姑装饰了一番,奉供了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巨型像,还有紫薇、玉帝、皇天、后土等身像。墙上画有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

听见有人拍门,真一师姑出来迎接邓紫光,带着邓紫光参观她装修的杰作,邓紫光惊奇发现这些造像工艺水平之高超过所见,真一师姑才得意地说这是从大都来的匠户所造。

赵姮飞快地跑出来迎接邓紫光,见到这他身边还有覃牯及四个亲卫,连忙收脚,向邓紫光行了礼,邓紫光向她微笑致意,与真一师姑继续参观真武殿,听她介绍三清观的进展情况。

此时赵媞款款从内院出来,真一师姑立即收声了。赵媞向邓紫光欠身行礼,邓紫光回礼,赵媞这才说有劳仙姑。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