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见秀(1 / 2)

在惠州朱媺娖也没怎么更易府内诸官员,只是拿下李士琏,换上随陈邦彦一起来的杨廷麟。重新巡查了一遍城防,她随军自带水泥等军资工匠,留了自己一千新练的新兵,用惠州的府库钱粮为基石,深挖堑壕,以备战争。

留守惠州的守备也没什么说头,世袭广州左卫指挥使王天锡,得知两京沦陷的消息,他散尽家财,组建了数千人的义军,称为“报恩营”。历史上广东沦陷时,他在花山拼死奋战,杀死清军数百,最终身负重伤被俘,宁死不降,与儿子一同遇害。

一千新练的新兵,和王天锡的报恩营,惠州的摊子先搭起来再说。世袭指挥使没有什么战争经验,朱媺娖考校他也只感觉武艺很好兵法也读得不错,纪效新书问了几句看起来也很清楚,能够组建义军说明军事能力属于合格,其他……朱媺娖没有指望太多。

现在两广诸官员对于朱媺娖的命令都十分微妙,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私底下有没有向福建那里打小报告就不知道了。

朱媺娖去的很快,回来的同样也很快,回来以后照常巡视了一遍士兵操练,巡视糖厂火药厂、盔甲营造,为了激发匠户的创造力,朱媺娖改善了匠户工厂的环境,但凡打造出一定数目足够质量的甲具,朱媺娖就会出钱买,并且废除他们身上的匠籍,允许他们自由工作。她上书给了隆武,虽然对自己总督两广军事迟迟没有下文,但这事隆武批的还很快。所以广东这里卯足劲生产甲具,再加上原来广东有的,说不定朱媺娖很快就能在张家玉的帮助下凑够几千套铁甲万余棉甲——朱媺娖还没有搞明白自己现在到底有多少底钱,她一直琢磨怎么把郑氏的铁人军提前折腾出来,郑氏的资源怎么也不可能比现在手握两省的她多。

朱媺娖看完了由李过的书信和李过转交的书信,嗯,张献忠的信。

一看这信就十分不像张献忠写的,朱媺娖面无表情的想,不能说文采斐然,也能说里面引经据典的本事至少是一个童生水平……吧。不要高估封建社会的识字率和读书率,能说出崖山海战的至少对宋史有过了解,知道文天祥的也肯定会背《过零丁洋》。

朱媺娖淡定的写回信,她把燕垒生的《七杀碑文》抄给了张献忠,她很喜欢那句“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她相信张献忠也很喜欢,只要张献忠的文化水平看得懂这首诗。

从历史看张献忠并非只有四个义子,但被张献忠封王的就平东孙可望,安西李定国,抚南刘文秀,定北艾能奇。

历史上李定国最后放走白文选时候说过“同事数十人,只余吾与文选,何忍更相残”。我理解的是八大王以义子身份恩养的有数十人,最后只剩下李定国和白文选。

虽然教子有方张献忠的梗比较好玩,但“在他的义子中只有极其优秀那些能被史书记住”很明显比“凡是张献忠的义子都非常优秀”的概率更大。

把诗写完,写完回信,朱媺娖终于将视线移动到了被李来亨紧紧盯着动作的田见秀身上:“田先生来了。”

“公主。”田见秀勉强拱手一礼。

朱媺娖对李过居然把田见秀送到自己这里,一时错愕,但很快就转过弯。

原因很简单,田见秀才是李顺的二号人物,有些类似明初的徐达,但从为数不多的战绩来看打仗表现其实挺一般。

刘宗敏在闯军只是第三把交椅,第二把交椅是被称为“副爷”“二府”的田见秀。但现在,一朝天子一朝臣,因为田见秀历史上投清的黑料,他的位置已经被巩焴和刘宗敏取代。

准确说,就是老大死后指定老四接位(可能李过的老四位置还不稳当),老四和老三联手火并了老二,老四和老三当然对老二不放心。

真麻烦啊!朱媺娖揉一揉眉心,柔声和缓的对田见秀说:“先生打算如何?我知先生仁厚,只是现在天下大势汹汹,人人皆欺善怕恶,反而人善被人欺。”

忠贞营那里已经被隆武封侯,封了李过和刘宗敏,刘宗敏占了历史上高一功的份额,倒也正常。只是田见秀这个降清危险分子就跟被李过他们遗忘了一样,李来亨回来正是送到朱媺娖那里,万一出了意外就不好了。虽然李自成三弟很老实,也没能耐,但历史上田见秀就裹挟了“顺太宗”李自敬降清。

“草民听从公主吩咐。”田见秀看起来不太想合作,朱媺娖也没打算和他合作,李过刘宗敏是至死不降,降了的不配在她这里有什么太好的待遇。

朱媺娖直直的盯了田见秀一阵,慢慢叹了一口气:“你去琼州吧。我会想办法从陛下那里给你在琼州要一个官职,如果两广这里都保不住了,你就降了吧。你没必要为我家尽忠,我想你也不想吧。”

田见秀瞪大眼睛,他以为自己迎来的同样会是和荆州一样的软禁,没想到朱媺娖居然会如此说。

朱媺娖在现代的时候考虑过海南,但很快查完海南的资料就放弃了,考虑台湾都不考虑海南。海南岛不是好的龙兴之地,连割据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