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1 / 4)

无数利箭从高空射落,只眨眼工夫,唐兵步卒就倒了一片。

但队伍依旧维持阵型,冒箭雨前进。

跟后方骑兵逐渐拉开距离。

田夏恨不能全身涂胶,粘在护栏上。

利箭扎进车板的“笃笃”声在耳边连珠炮响起。

对面山头传出闷雷滚滚的战鼓声。

第一波箭攻刚止,第二波又至。

更急,更准。

布射中心就是姚将军所在的君车。

其势汹涌,好似惊涛骇浪蔽天而下。

甲士立即变阵,攀上车架。

三层大盾纵横排列。

防护得滴水不漏。

另有四兵,对角而站,杆挑布幔,遮在拉车马匹上方。

单手提盾护顶,横步踏出,随队伍缓慢朝前推进。

箭攻连续来了三大阵。

一时箭停,杀声响起。

前方山坳处冲出一队人马,黑衣蒙面。

骑兵在前,步卒在后,一齐冲杀过来。

姚军骑兵队已趁君车引箭之际,撤去马上重甲。

后方步卒重整阵型。

在杜宪带领下,分两股越过君车,雷电迎敌。

两军流水激浪相撞,兵戈铁蹄,烟尘四起。

盾阵撤下,从挡板缝隙可窥见前方战况。

对面骑兵以长矛突刺,步卒使刀。

姚军轻骑惯用长剑,近身取敌。

唐兵步卒用的兵器倒新鲜。

竟是长柄钉锤。

这锤子,主要靠惯性击打。

优点在于无视装备。

缺点也很明显,操作难度大,制造不易。

所以战场上少见。

有些地方别出心裁,以此为基础,研发出碎骨的刑具。

据说,用来锤杀姚将军亲爹的,就是这种钉锤。

姚将军立在车上,静静观战。

轻骑部队擅长马术,可以轻松避开长兵器,往返穿插。

斩敌同时扰乱敌阵。

尤其杜小将,攻无虚招,宁断一指不伤五指,力求毙敌。

战况一时胶着。

姚将军这边因箭攻损耗不少步卒,仍稍占上风。

但唐兵畏缩,难以发挥兵器长处。

对方士兵骁勇无惧。

砍倒唐兵,抢过钉锤,也抡了起来。

只是抡不好,容易伤到自己,及友军。

所以他们抡两下,见使不惯,随即弃了。

敌军分列三阵。

中军在左右掩护下,奋力突围。

姚将军当即抽刀,砍断拉车绳索。

田夏见状,放落四面车板。

侧位跳车,蚯蚓翻身,滚进车底,锁死车轮。

这车子底盘颇高,容她蹲着,头离车板还有间距。

而且细看之下,木条上沿有弧形凹槽。

如果士兵在内,可沿凹槽推动长兵器,从缝隙里朝外穿刺。

“……”

田夏想了想那种情形,总觉得不方便施展,还暴露位置。

但将军把好用的和不好用的,都考虑到了。

由于唐军畏战,让部分敌兵突围成功,逼向君车。

护车甲士放下长盾,拔刀迎敌。

这些甲士用的刀,比敌方的刀,看起来更厚重。

刃宽直,刀头带弯,方便屠牛宰羊。

盾甲兵,本就长在臂力。

舞起重刀毫不费力,且刀势狠猛,眼力精准。

一出手,就是肢解专家的行当。

姚将军收刀回鞘,继续观望。

眼见敌方节节败退。

唐兵士气大振,趁胜追击。

不料战鼓声又起。

一阵密集的箭雨,布向两军交汇处。

不分敌我,一概通杀。

杜宪杀红了眼,冲过了头。

这时回身要撤,却已迟了。

他身后一名手下,蹬马向前纵跃。

把他扑落在地,用自己的身体为他挡箭。

这一阵箭攻,来得蛮横无理,停得也骤然。

对方骑兵未卸马甲,折损有限。

其步卒踏着自己人的尸体,咆哮喊杀。

唐兵死伤惨重,见敌人个个势如疯犬。

顿时大乱,纷纷掉头逃窜。

那群疯犬对逃跑的唐兵视若无睹。

一窝蜂杀向君车。

就在此时,号角长鸣声响彻山谷。

姚将军立时翻身上马,斩刀上手,迅速突破敌阵。

一路飞驰到杜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