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逛灯会(1 / 2)

“你尽可以大胆压价。”东隔壁的人说,“这大过年的,吵了好几架了,现在兄弟俩都急于想把房子出手。他家这个房子,下到雨,屋外下一滴,屋内下两滴。你看看那个构造,两边的雨水都汇聚到中间,又没有出处,虽然做了引流,可效果一点都不好,尤其到了夏天,一下暴雨,家里的东西就都泡在水里,我建议你,下次挑个下雨天来,那样你就可以随便压价...”

没想到还得到这样一个好消息。

考虑到刚到这边有许多的不便,陆海燕把家里的包子带了几十个过来,还带了一些现成的冷菜。

晚上五个人陈朝阳动手,煮了一锅粥,把包子蒸了,就着凉菜就这么打发了。

“听说秦淮河恢复了元宵灯会,如果你们不累的话,我们去看看如何?”陈朝阳一直关心时事,在家的时候一直听收音机,得知了这一消息。

“不累不累。”陈悦可跟着到省城来,可不是窝在家里吃包子的,不就是想看看省城的繁华?

要是他们没打算,自己还准备主动提出来呢。这会儿陈朝阳开口,不正中下怀?

陆海燕犹豫了一下:“要不?我们明天去吧?今天有点累。”

“也好,要不明天去。”陈维可知道老婆没有妹妹这么猛。

“我看这天气,接下来可能会下雨,说不定还会下雪。反正是累,还不如今天就去,大不了明天我们睡一个上午,反正也没事干。”陈悦可说。

“要是真要下雨的话,那还是今天就去为好。”陈朝阳知道,这两天气温在零下一度到零上四五度之间徘徊,白天要是下了雨,到晚上就有可能是冰冻。

这样的天气不怎么适合外出。

“那好吧,今晚出去转转吧。”陆海燕还是很会从大局考虑,不要因为自己一个人的缘故,拖了大家的后腿。小姑子好不容易跟着过来,不让她四处玩玩看看,她该多遗憾?

匆匆吃了晚饭,董晓丹带上钱包,把所有的零钱都带在身边,关键这时候乘公交是五分钱起步,他们这一行五个人,起步就要两毛五。

当然这时候车上不可能是无人售票,那准备好零钱,不就减轻售票员的工作量了吗?

还真不要说,这时候的人可能没有手机,即使是省城,有电视机的人家也很少,所以好不容易大过年的,有个元宵节灯会,虽然是晚上,公交车依然跟白天一样拥挤。

按老习惯,陈朝阳依然是一手抓住车上的横杆,另一手把董晓丹死死搂在怀里。

董晓丹因为身上背着个小包,也担心有小偷,所以把包放在自己和陈朝阳两人身体之间,自然也是紧紧抱着他。

陈朝阳虽然知道妈妈和姑姑也需要照顾,但也只有两只手,就提醒她们靠自己站着,也招呼爸爸过来,一家人围在一起,安全系数要高很多。

陈悦可自己抓着横杆,看陈朝阳把董晓丹护得好好地,心里酸溜溜地。

陆海燕、陈维可,陈悦可在车上被转得晕晕乎乎地,也不知天东地西,儿子让下车,就跟着下车。

然后一行人跟着人流走。

所谓灯会,就是河里的小船上、岸上四处都挂满了造型各异的古代宫灯,但是又加入了现代元素,五彩缤纷,好看又梦幻。

陈悦可哪里见识过这场面?感觉自己身在仙境里一样。

除了各式绚烂的彩灯,第二吸引人的就是各式传统小吃和一些艺人的手工制品。

陈悦可看得眼花缭乱,一问价格,吓得咋舌。

虽然是吃了晚饭过来的,但香喷喷的茶叶蛋、蟹壳黄烧饼、葱油饼的香味还是强烈地冲击着味蕾。

走了一会,陈朝阳见姑姑不停地吸着鼻子,就建议:“我们进去少点一些尝尝,也不枉从老家坐了几个小时车赶过来。”

“我可吃不下。”陆海燕说。

“尝尝吧。”董晓丹自己其实也是第一次来。

看了半天,最后点了牛肉锅贴,汤包、灌汤薄皮水饺、麻油干丝等。

看着眼馋,真坐下来也吃不了多少。

董晓丹和陆海燕每样尝了一个,就吃不下了。

其余的他们三个人包了圆。

陈朝阳、陈维可饭量大,在董晓丹意料之中。

但是没想到,陈悦可的饭量竟然也不小于他们。

这时候是先付钱后吃饭的。趁他们还在用餐的时候,董晓丹又出去转转,买了几袋五色小糕和桂花元宵。

这天是正月十三,明天就是正月十四,后天就是元宵节。

这边的风俗,元宵节就是小过年。正月十四除了不贴对联,其他的风俗就跟除夕一样的,正月十五这天就跟大年初一一样的过。

所以明天一大早起床,就要去菜场买菜包馄饨,这边馄饨就相当于北方人的饺子。

晚上就要做五彩圆子、包汤团。

这时候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