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敌袭(1 / 2)

所谓“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松江布”,说的就是江南地区,尤其是松江地区,纺织业的发达到了一定程度,是人是鬼在市场上支个摊子开始收布,只要价格还算公道,就能收个满载而归。

(当然这生意能不能做长久了还得看地头蛇们的脸色)

而在布匹出产得不够多的时节,如果有急用,弄几个挑夫走街串巷地吆喝一下,价格再稍微往上提个十文二十文的,也能轻易收到想要的数。

但是,就苏婉昭到华亭县当县令之后没多久,这个松江布,它收不上来了?

什么鬼故事!

这里面得有个原因吧!

实际原因也很好查,大概了解了解就知道,城里的织布主力,很多都到纺织厂务工去了,那能收上来的布自然是减少了的呀。

就连原本零散市场里那些会拿没加工过的棉花来售卖的商人都感受到了行业的寒冬——连来他们这里买棉花的人都少了!

不过卖棉花好说,反正纺织厂有这个需要,只要品相好,纺织厂都兜底,对许多商人来说,即便一斤棉花会少个十文二十文的价格,但同样也少了在铺子里蹲守好几天还要来回和普通织户讨价还价的烦恼,倒是没有亏损。

最终受伤的,不过是倒买倒卖棉布的商户罢了。

这也是苏婉昭一直在尽力避免,但最终还是会造成一些影响的群体。

这个群体的影响力是极吓人的——奏章很快就到位了,弹劾的是赵扶光与民争利,自己的纺织厂赚得盆满钵满,却造成松江府内以华亭县为核心的松江布市场凋零。

这个事呢,其实也只有离朝廷比较远的江南士绅会觉得弄个奏章好使,搁长安城那帮常年和徐影斗智斗勇的官员眼里……哎呀兄台,你这个力使错方向了!

女帝的诸多宠臣,被弹劾的也不是一个两个,更不是一天两天,可他们谁被弹劾了之后理人了的?

人家多半就是翻个白眼再嘀咕一声“有本事你罢我官呗”就该干嘛干嘛了,女帝自己都带头不在乎名声,你指望她的宠臣是什么名节狂魔吗?

但是,这波,百官们又预料错了。

苏婉昭竟然上自辩的奏章了。

写的是《论与民争利》

内容是,官员为自己家的生意大开方便之门,却疯狂卡着其他人家的各种审批,自然是与民争利。

官员自己倒是不做生意,但是一到地方就开始盘剥当地商贾,逼着当地士农工商有事没事捐点银子,搞个摊派,交个干股,更是与民争利。

至于说什么圈了一片湖宣布从此不允许任何人从湖里钓鱼,弄了一片林宣布任何人从里面砍柴都得如数交钱,甚至说征发徭役只为了给自己修园子,更是与民争利。

但是,朝廷对松江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策支持,纺织厂的棉花也没有在交易市场上强买强卖让普通织户根本买不到原料,纺织厂做出来的棉布也并没有卖到常规松江布市场上让百姓的布卖不出去。

这叫哪门子的与民争利呢?

何况,松江布的市场野蛮生长的时候,朝廷能收到多少相关的赋税,现在有了纺织厂,生产想对集中的时候,朝廷又能收到多少相关的赋税?

最后,非常灵魂地点了一句,倘若这个民是指向织户收布时刻意挑布匹的瑕疵好顺势压价,向官府报税时又故意少报贸易的数量好逃避应当缴纳的税收,再卖给下一手时又刻意夸大了织布收布和运送的难度以抬价,最终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商户的话,与“民”争这个利,争了就争了,倘若有错,还请陛下以国法惩治,微臣绝无二话。

奏章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不过并没有多少人去批判苏婉昭——单以奏章来论,人家说的没错呀。

真去当地调查了,更能发现人家确实也没毛病呀。

就连松江府府尹,都在江南反腐倡廉的火热态势之下,因为没收到当地大族给的礼,还得兼顾苏婉昭在徐影那里的地位,于是甚至说了句公道话——

话说,有没有与民争利我不好评价,但是华亭县这个季度的赋税收得竟然超过了上个季度的五成!

五成!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刘大人找新上任的县令们谈话都说了江南的赋税基本没有什么上涨的空间了,你这波随便一干干就是五成?!

至于说更上级的,已经把江南士绅得罪了个透死,再不扒好女帝他属于完全没法混了的刘大人,对赵扶光的夸赞,就更是没个边的天上有地上无了。

事实上,朝廷现在批判的是最开始上奏章弹劾苏婉昭的人。

——怎么着,平时咋不知道江南的消息在你这儿就分外灵通呢?

即便是御史,风闻奏事也要讲个基本法,华亭县到底有没有因赵县令开个纺织厂就民不聊生,百姓到底是因赵县令受益还是受害,你都不调查一下就上奏章的吗?

到底收了人家当地土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