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刘景的十一岁生日(1 / 2)

理念不同,政见不和,执政的重臣将他被一贬再贬。但是苏轼面对挫折,居然这般阳光和乐观。即使生活困苦,却依然如此潇洒!

不过这东坡肉到底是个啥?不会是秦王自己研究出来的菜品吧。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允文允武也就罢了,文章诗词一绝也罢了。

没道理连庖丁之道也谙熟于心吧,他才几岁啊!

众人挥着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继续期待着后续的演出。

生怕错过了哪儿些细节,像极了刘景前前世追剧的模样。

...

宦海沉浮,儿女情长,兄弟情深,阔达乐观。

秦王的人物塑造,真的神了...

若是刘景知道他们的想法,那肯定是摇摇头。

这可不是自己塑造的,而是照搬了苏仙的几件历史事件罢了。

要是自己把苏轼的那么多首诗词文章都抛出来,你们怕不是要吓死。

不过也没必要,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以及一首和弟弟苏辙相互对和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就是那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刘景在演员念诗时,偷偷去看荀爽等人的表情,发现几位老大人脸都红了,气血上涌,腰杆绷直!

于是暗自偷笑,把看得正入迷的小白鹭揽入怀中,rua~~~

...

夜已深了。

追更了全场的卢恩泽在王府中对着刘景汇报着自己的心得。

在刘景点头后,卢恩泽离去。

待明日,一早出发,直奔雒阳。

同去的,还有王府的小宦官,这是为了走内部通道,到皇宫里,找刘景劳资,皇帝刘宏批条子,占地方,建坤院,呸,会所的。

相信这会是雒阳最顶级的坤院!

一定要吸引住在京的各家权贵、世家豪门的公子哥、话事人。

刘景有信心,卢恩泽也有信心。

这将是秦王府在情报工作上伸出的第一只手。

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但刘景认为,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

刘景觉得最头疼的事终于来了。

卢恩泽在雒阳做的不错。

新开的雒阳莲香阁就在白马寺对面。

一开门便引爆了整个雒京。

不过倒不是莲香阁将雒阳的上层人士吸引过去的。

主要还是因为荀家话事人荀爽,弘农杨家话事人杨赐以及宜阳观看节目的各大家族主事之人。

操控着大汉舆论的他们,这次一出手,直接搅动风云,也就让刘景察觉到了恐怖的危机,以及隐藏在危机之下那巨大的威胁。

自己还在想着要怎么才能让雒阳那些勋贵豪门子弟知道莲香阁呢?

这边正发愁呢?

卢恩泽就来信,火了!

不过不是因为莲香阁的引力,而是因为各大世家的吹捧,才让莲香阁的东风,一点就着。

刘景表面上不露声色,回到殿内,就一头扎进了被窝。

人麻了...

人家世家大族开个口,仿佛满世界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

刘景喃喃道:“孤要是有个电视台,有个记者团队,有个报社...”

刘景想了很多,但是还是不行。

因为造纸术和印刷术没能完成技术革新,归根结底是现有的生产力不够,制作太慢,产量太低,想靠现在的产能,去搞报纸,呵呵,能把牛累死。

不过好在我还有小白鹭的帮扶,东西已经给了天工院了,就看墨夫子的团队什么时候能吃透了。

刘景自言自语:“墨夫子啊,孤的希望,全在你的身上了。”

...

中平二年三月初九。

秦王刘景迎来了自己的第十一岁诞辰。

秦王属地自然是家家欣喜,张灯结彩。

千家万户都挂上了前些天过年才用过的红灯笼。

本来老百姓心中虽然感念秦王恩德,想要为秦王府送上一些什么。

毕竟很多时候当地的权贵,也是这般做的,最正常的就是,会勒令当地的百姓上供一些物资,以表现权贵的地位和尊崇。

只是大家虽然跟着秦王,到如今手中也算是有了一些闲钱。

不过也不知道大王会怎么收取,众人心中依旧有着疑虑。

给的少了,大王面子上不好看。

给的多了,家里人也多,其实还是很拮据。

考虑到天凉的时候,大王还念着自己这些贱民。

又是派出县兵给大家伙在院中修建暖亭,让老百姓能走出屋子,到院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