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朱家父子对话:卖早餐的小贩,也可能是一个乱世军神。(1 / 2)

疯了,他们真的疯了。

天幕中,一张张带着字幕的图片滚动了起来。

【五名博士生,十四名研究生应聘社区无编制岗位,与大妈们争饭碗,寒窗苦读二十余年,本该研究环境,研究材料,研究小行星的,却争夺居委会大妈的岗位。】

【博士生抢街道办主任,这个世界怎么了?】

画面中,几个带着眼镜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小区做着日常的工作...

【29名硕士争夺环卫工编制,也掩盖不了200万个真正环卫工的困难!】

【457个招聘岗位引来了11539个报名者,29个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报名者引人注目,是降维打击还是傻?】

【选聘70名,3095人争夺岗位,20个是研究生。】

【中医学专业毕业生找工作太难了,硕士都卷到社区医院去了......】

......

博士?

嬴政愣了一下。

秦国倒是有这个官职名。

主要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人。

通俗的说,就是有文化的人。

博士,街道办......

这两个词组在一起就是炸裂的组合了。

秦皇嘀咕了一句,现在稍微读点书的人都心比天高,非要搞点与众不同。

都想青史留名,整天研究不切实际的治国大道。

一些方士术士更是玩些莫名其妙,蛊惑人心的玩意。

都巴不得自己被奉为国士,国师的。

这后世是觉悟太高还是人才过剩了?

这些清高的读书人竟然能选择去街道,不,村庄去做事?

街道办,最多就是个里长吧。

怪了!

......

大汉!

刘邦嘿嘿一笑。

有点意思。

这些博士什么的,是在效仿自己么...

他挠了挠头,笑容玩味。

论:一个古惑仔、骗吃骗喝的治保主任为何会成长为一个政治家?

如何成为一个开国皇帝?

只不过有两点不太一样。

第一是自己没有读过几本书,可不是什么文化人。

第二,你们那街道有萧何,曹参,樊哙这样的优质人才吗?

......

大明。

朱元璋眉头紧锁。

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头疼病。

武将太多,文化人少了点。

但打完天下,就要治理天下了。

刚推翻暴元,这科举才又走向了正轨。

别说寒窗二十年,寒窗十年的都少之又少。

百姓连口吃的都没有,哪有心思读书上学的。

后世人才泛滥,可见一斑。

街道办...

朱元璋忽然眼前一亮,他的想法此时与刘邦不谋而合。

自古英雄出草莽。

市井街头多男儿。

那汉高祖刘邦小小一泗水亭出了那么多的人才。

自己呢,小小的凤阳,现在出了六位国公。

这是为何呢。

这种小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大佬。

他眯着眼睛,问向了身旁的朱标。

“标儿,你可知为何小小沛县能有那么多人才,咱们的凤阳更是不遑多让?”

朱标微微一笑,他一直被父亲当成一国之君来培养。

每天不是在思考国家大事就是在思考民众民生。

这问题也早就考虑过。

是以胸有成竹,施了一礼便侃侃而谈。

“这个问题儿臣早有考虑。”

“比如在街头吃饭,对面的秃顶大叔很可能是社稷之器。”

“卖早餐的小贩,也可能是一个乱世军神。”

“农家夫妻吵架,说不定就是刘邦吕后互掐。”

“嗯?”朱元璋不解,这儿子要说啥呢......

“父亲听我慢慢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这史书上的所有英好汉,都是在无数的复杂条件下造成的。”

“若秦始皇晚死二十年,沛县那伙人,该杀狗的继续杀狗,该耍流氓的继续流氓,该哭丧的哭丧,该吃软饭的还吃软饭。”

“卫子夫要是没有做汉朝皇后,可能那份历史最强嫁妆也就没了,卫青可能还在放羊,霍去病的传奇一生也只能写小说里想想了。”

“曹睿多活几十年,司马懿会不会成为国之栋梁板荡诚臣?”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要是没赶上风口,凭他的出身,给门阀提鞋都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