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安平村(1 / 2)

“嘿嘿,说来也怪,当初大哥在读书时,曾说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苏’,是苏洵,苏轼和苏辙,大哥最为敬佩的人便是苏辙,我也好奇为何大哥佩服苏辙,便了解了一番。”

关心大哥,刻苦好学……果然是他的好弟弟,乔瑾珩眼中满意的神色更强烈了。

“诚然苏轼文学之成就无人能及,然苏辙之政绩却出其右耳,致力民生,针砭时弊。”谈起苏辙,乔瑾珩便滔滔不绝。

“大哥,那你觉着,这差役法与免役法,又应如何选择呢?”

这下是乔瑾瑞给大哥抛出难题了,让乔瑾珩一时还有些措手不及,他忽然就能够与被考问的儿子感同身受了,不过他毕竟是活了两世的人,这点稳重还是有的。

“差役法和免役法,对老百姓来说,并无区别,一个伤身,一个伤财,最后中饱私囊的,还是那群当官的。”

“若是无力改变现状,惠及民生,从百姓的角度出发,那泱泱大国,终究也会被硕鼠所腐蚀。”

“若我入朝为官,当先清君侧,任人唯贤,以人为本,丰年当充盈国库,灾年则要救济灾民,免税收。”

“君之爱民,民必拥君,居安思危,此为君之所行也。”

乔瑾瑞虽然听不懂大哥的长篇大论,但“以人为本”四个字还是听得清清楚楚的,顿时觉得自己这大哥不愧能爬到宰相的位置,这不是当代苏辙的真实写照吗?

不过但愿这个时代没有一个叫司马光的人。

若非大哥在意百姓,哪里会带上村民们这样长途跋涉?早就自己跑了。

虽然村民们不懂乔瑾珩在说什么,但看着乔家一行人肃然起敬的样子,不禁好奇地问乔瑾瑞。

“秀才公这是在说啥啊?”

乔瑾瑞会心一笑:“大哥说,以后他要是当大官,要让咱们老百姓都吃上饭哩,再也不用四处逃荒了。”

“秀才公有治世之才,定然能够当大官哩。”徐村长首先响应,“可现在咱们一无户籍,二无立身之本,只有到了江州去,咱们才算是生根了。”

“咱们还要走上半月余,才能走出这安州城。”

“快了,等到咱们走过这一个月,天气就转凉了,那个时候赶路都会更快一些。”乔瑾珩安慰道。

随后,乔瑾珩又展开了自己画的草图,询问弟弟:“方才咱们经过的村子,叫什么名字?”

“安平村。”乔瑾瑞据实以告。

“安平村是离安州城最近的一个小村庄了,很快就能到城里去了。”乔瑾珩咽了下口水,继续道:“安平村离城里这么近,竟然还未收到旱灾的消息,看来这是人有意为之。”

前世,乔瑾珩也是听过安平村的,旱灾当年,他们村交了赋税后,灾荒就来了,这里的人大多是妇女和老人,男人之前打仗的时候,全都被抓了壮丁的。

所以安平村的人,一无粮食,二无逃命之本,一个村子的人,全都活生生的饿死了。

可是他现在又没有办法明说,自己知晓前世的事情,实在是有口难言。

“今后若是有人问起你要到何处去,你只管实话实说便是。”乔瑾珩轻叹口气,而后怅然道。

“大哥,给我黍饭的大娘问我要到何处去,我已经说了,咱们要逃荒去,二狗他们如何作答,我并不知晓。”乔瑾瑞没想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然还被大哥耳提面命。

“如此,你便再去村里探查一下,瞧瞧村里可有何动静,我们先行缓慢上路,你届时和小白一同赶来便是。”

乔瑾珩终究还是不放心,却也不想闹出大动静来,否则此时的多事之秋,朝廷要是问罪,怕是他们村和安平村的人,没有一个能够活下来的。

乔瑾瑞连忙点头,叫上小白,骑在小白的身上,也体会了一把飙狼的乐趣:“小白,咱们再去一趟安平村。”

小白摇了摇尾巴,脚下如同生风一般,一步就跨越两丈远,若非乔瑾瑞及时搂住了小白的脖子,恐怕就因为惯性摔个狗吃屎了。

“哇!小白你好猛。”乔瑾瑞此时化身机车少年,体验一把冲刺的乐趣。

很快,乔瑾瑞再次来到了熟悉的地方,此时大娘的房子里早已没有人了,再往深处走些,乔瑾瑞发现,许多妇女和老人,带着孩子聚集到了一起,似乎在议论什么。

“小白,你能听到她们在说啥吗?”乔瑾瑞竖起了耳朵,可终究自己没有顺风耳。

“她们也在说逃荒的事情,她们只是觉着天热,却从未想过是旱灾要来了,眼看他们这麦子也才舂到粮仓里去,若是现在逃跑,也还来得及。”

“如此,大哥也能放心了。”乔瑾瑞拍了拍小白的背:“走吧,她们若是下定决心逃跑,一定会有出路的。”

小白点点头,调转了方向,不过须臾之间,便赶上了车队。

“大哥,事情办好了,安平村的那些人,也打算逃荒了,虽然不知道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