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上书辞官(1 / 2)

最先感到不安的是太子沐忻,他离沐世民最近,能够清楚地看到沐世民眼中一闪而过的精明,心中警铃大作。

殿堂下方的几位王爷和各个臣子也都面面相觑,不敢低声讨论,心中各怀鬼胎,各持一方,等待着沐世民的下篇。

“你们为朕的江山日夜辛劳,付出了这么多汗水,有人甚至废寝忘食,一夜白头,朕都无法与之比肩。”

说着,沐世民低下了头,剧烈地咳嗽起来,一旁的太监见状,赶紧给他拍拍背顺了顺气,递上了备好的茶水。

“为皇上尽忠,是臣等本分。”

底下的大臣纷纷拍马屁,齐刷刷地跪下了,不敢抬头,等着沐世民发话。

许清月也被吓得屏住呼吸,探出小脑袋观察场面,还挺气派的。

过了好一会儿,沐世民靠在龙椅靠背上,喘着粗气。

“朕知道,朕的身子是一日不如一日了,流言蜚语也众多,引得朝堂动荡不安,想必有些人的心也都乱了,生出了不该有的念头。近日来,太子之位是炙手可热啊,结党营私,明争暗斗,各方人手暗流涌动,牵扯到了不少人,有主动投奔的,有被迫屈服的,朕看了实在是心寒不已。”

沐世民直接点出太子之位和结党之事,首当其冲的就是沐忻。

他诚惶诚恐地跪下来,惺惺作态,“都是儿臣不好,没有为父皇分忧,反倒还让父皇为儿臣的太子之位操心。”

沐世民冷哼一声,看破了沐忻的小诡计,并未理他,让他继续这么跪着,也好反思反思。

“你们都是有功之臣,不应该被朕的家事所牵连。今日朕在这里是想宣一道旨意,凡是不想参与此次权力纷争的,想远离朝堂安享晚年的,都可以上书,朕准你们告老还乡。”

这句话一出,朝堂之下立刻就遍布窃窃私语声,大臣们还跪在地上不敢起来,交头接耳,暗中揣测沐世民的意思,也在商议着如何回话。

沐世民一早就猜到了他们的反应,并不意外,提高了些音量。

“你们不用担心辞官后的安危,如果有人胆敢兴风作浪残害朝廷官员,不论是谁,朕绝对不会轻饶。每每思及此,朕都感怀不已,你们为朕操劳大半辈子,却连性命安全都没个保障。”

他说着,眼神扫过沐忻和沐逸舟,顺带看了沐彻一眼。

天子威严,不怒自威,他们都感觉背后有一阵凉风吹过。

“朕时常感念当年一起征战沙场的老臣,深知这样的情感来之不易,更何况是血脉亲情。朕不希望看到手足相残之事发生,只想安稳度日。你们几个,都牢牢记住朕所说的话,小时候调皮玩闹也就算了,如果现在还打打闹闹的不成体统,朕定会狠狠责罚。”

沐世民当着群臣上下的面说这些话,警醒几个蠢蠢欲动的皇子,他们不敢有所动作,只能低着头,等着这场风波快些过去。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杨氏一介女流,在早朝上听了半晌,听明白了沐世民此次召她前来的目的。估摸着也是知道沐忻对他们已经有想法了,一半是给自己儿子敲敲警钟,一半是想给镇国公府留个颜面,让他们安度余生。

不管是什么目的,杨氏都已做好决定了,她只想所有人都平平安安的。

这场煎熬的早朝随着太监尖锐的“退朝”结束,杨氏抱着许清月走在路上,不时地有旁人用异样的眼光打量她们,可她却始终不在乎。

回到镇国公府内,杨氏就把许清月交到了嬷嬷手中。

“你好生照看小姐,我有事去书房一趟,任何人不准打扰。”

【娘亲……】

许清月担心杨氏,想跟过去看看,可她的话还没说完,杨氏扭头就往书房里走去,关上了门,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

当天,杨氏就拟好了奏章,以镇国公府的名义递到沐世民的手上,恳求远离朝堂,安然度日。

她是第一个有勇气上书的人,沐世民很是欢喜,连夜批改奏章,并让太监前往镇国公府传口谕。

许家三兄弟包括许清月根本不知道杨氏上书,当太监领着一群人浩浩汤汤来到府上的时候,他们都懵住了,后知后觉地跪了下来。

“传圣上口谕,朕体恤镇国公府世代忠良,特赏黄金白银、金银珠宝,以慰告老还乡。”

“臣妇多谢圣上隆恩。”

杨氏叩拜,命人收下了沐世民赏赐的东西。

她才不是傻子,这些钱财不要白不要,日后辞官归隐,多的是用钱的地方。

太监一行人走后,府内的气氛越发不对,性子耿直的沐林深先站了出来,“娘,你这是何意?许落才刚死,我们的日子才刚好起来,前程一片光明,怎么说辞官就辞官呢?过几日明明就是大哥继承爵位的日子了,这岂不是太可惜了?”

杨氏摇摇头,还有闲工夫吩咐白时,“你去收拾收拾府内的东西,整理好包袱,方便带的就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