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靖难① 靖难(2 / 3)

的部署。】

孙子闻言甚是赞同:“迂直之计,正是奇正之变,燕王此战甚妙!”

汉时的几位将军早在燕王攻下莫州获得大量马匹与粮草时便知他会破局,因地互为掎角之势已破。

撕开一道口子后,又聚歼敌人,几十万人攻几万人,却以主动换被动,此迅猛之军非一日可成。

知兵者赞叹朱棣谋算,建文朝堂却似有阴云笼罩。纵然知道燕王会采取什么战术,知道他在何地何时进攻,也无法真正阻拦,毕竟沙场瞬息万变,朝廷军能变策略,焉知燕王就没有新的战术?

兵者,乃经年累月经验与意识的结合,善战者求之于势,会创造于己有利的局势。

耿炳文颤颤巍巍请罪,围观之人在心中暗叹,老将军也是一把老骨头了,在兵法上的领悟非常人可比,但问题就在于——燕王太强了。

世上最苦闷之事,无非是己方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无论是名分大义,装备后勤,人数还是地势,都超过对方许多,却仍无法获得胜利。

朱允炆甚是烦躁,耿炳文也是老将了,带着那么多兵,未来却被燕王用这种方式大败,实在难看。大约人年老后脑力也跟不上,还是换个主帅的好,老将军就在京中颐养天年吧。

见天子困扰,黄子澄原本想举荐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但天幕不久前说过的“初代大明战神二五仔李景隆”之语仍萦绕耳畔。

这“二五仔”是什么意思不好说,“大明战神”大约并不是他们认为的那样。虽然天幕说那都是误会,靖难其实惨烈,但此言在先,到底无法信任。

罢了,横竖朝中仍有武将,黄子澄摇了摇头,悄然收回脚。

【耿炳文不行,那就换人,朱允炆如是说。在爱臣黄子澄的推荐下,李景隆纠集五十万大军杀过来了。】

五十万,行吧,朱元璋已经不知该如何评价,能让朝廷出动这么多兵马来平藩王之乱,不知该说是朱允炆这孙子太不懂兵,还是朱棣太有本事,值得皇帝这么看重。

说起来有什么好像忘了,明祖瞥见半空中黄子澄举荐时的脸,眉心狠狠一跳。江南文人……江南赋税!

动了这么多兵,五十万的军队,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后勤,但此时的江南在行“仁政”减税。朱元璋冷笑,就朱允炆这么个搞法,不被叔叔打下台才有鬼。

【已有大胜,但总体局势看起来还是很糟糕。对面人多,兵强马壮,拼人数就能把这边当饺子包了。依然少数,依然被动,拼消耗是没用的,在此情况下拼的就是作战计划和胆魄。

《奉天靖难记》中,朱棣在此时的判断是“出兵于外,奇变随用,内外犄角,破贼必矣。吾出非为永平,直欲诈九江速来就擒耳。”

率兵去支援永平,看起来分身乏术顾不上其他,李景隆看了当然乐得很,美滋滋就往燕王大营北平去。

但燕王是去做什么的?支援完永平,轻骑绕道去大宁,让勇士登城,给宁王来了个大惊喜(吓),要的就是宁王手上的人,不过这一段流传到后世已经变成宁王是被骗来的了。

绕道大宁,看似难以理解,但还是间接路线的理论,一来得兵,二来彻底清除隐患,所谓“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常常也是一条真正的捷径。”

而李景隆在北平也讨不了好,此时的北平有朱高炽顾成守着,还有在后世故事中经常被忽视的徐皇后。

作为开国功臣徐达之女,她对战争的认知与判断也超出常人许多,《明史》中对此段亦有“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的记载。

敌人攻城,城中士兵太少,徐皇后也“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包括靖难时期“后所赞画,多协上意”,是真正有魄力有智慧的女性。】

徐达原本揣摩燕王行兵方式,不想听到女儿被后世提及。女儿尚年幼,正是无忧无虑垂髫之时,却成了后人口中的皇后,一时只觉时空呼啸而过。

他为人父,除了想要女儿嫁个好人家,自然也逃脱不了以儿女婚事获得政治利益的心。

女儿做王妃不奇怪,开国这些老家伙们心中都有数,当皇后却是意外之喜,他忽视了天幕提到的那些智慧与才能,琢磨起日后如何行事。

燕王如今也还小,若天子态度尚可,早些成就一对小儿女也不是不行。

还年幼的朱棣却看得入神,朱高炽和顾成守城守得好,但那位临危不乱的王妃却令人移不开视线。

她备御的手段如此娴熟,想必未来他们一定经常相互配合;那劝慰众人时的温和,授甲时的英姿,简直像烽火中永远不会蒙尘的明珠。

另一位面的建文臣子看完燕军向城上泼水,南人军攀爬无能的场景,再看顾成朱高炽和徐皇后简直恐怖如斯,真乃狼烟里狰狞的绝世黑心恶人。

朱元璋想到自己在外征战时朱标与马皇后在后方坐镇,愣怔片刻叹了口气,江山……江山。面包围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