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2 章 年礼(1 / 3)

八月收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庆祝丰收。上计会后,秦国便迎来了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除夕。

早在数百年前,鲁国就有在年头岁尾时令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鬼神的习俗,这个习俗被称为“春祭”或“腊祭”,当初孔子就是因为鲁国国君沉迷享乐,没有将腊祭时的祭肉分给各位士大夫,认为他不重视祭祀之礼,才对他大失所望,愤而带着自己的弟子们离开鲁国,去往卫国,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

后来,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季冬记》中又有记载,人们要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刻桃木的方法来驱逐“疫疠之鬼”,保佑下一年的平安,所以人们便将一年中的岁尾定为除夕时令。

再后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秦国流行起了在新春前后相与赠送压胜的习俗,名为“馈岁”。

馈岁,说白了就是年礼,除了压胜铜钱,还可以和别人赠送各种礼物来表示对彼此的祝福。

从前姜珂宅中的馈岁礼都是由嬴嘉负责,今年姜珂多了好多新朋友,所以她决定和嬴嘉一起准备。

送礼绝对是一门儿学问,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礼物,有人喜欢风雅,有人喜欢金钱,要投其所好,看人下菜。

比如给荀子先生送去一箱金饼,就会收到一句略带生气的“老夫是那种贪财之人吗?”并被他连人带金从宅子里扔出来。

不过如果送他有关花草树木,琴棋书画之类的雅物,他会很开心地收下,并顺便考验一下姜珂的功课。

姜珂在书桌上展开一副画像,问道:“这幅画如何?”

随着她手掌的滑动,逐渐露出里面画卷的庐山真面目,众人看清之后,称赞之声不绝于耳,姜珂甚至听到不知是谁倒吸了一口凉气。

“好……”吕雉本想说好漂亮,可这画上的内容与其说是漂亮,倒不如说是真实,“好像荀子先生从画上活过来了似的。”

这是姜珂亲手所画的一张荀子的画像,和现在这个时代帛画上的工笔线条不同,姜珂采用的是彩色素描画法,多了一丝立体感,就连荀子的胡须和皱纹都画得分明,须眉欲活,栩栩如生。单只看到这幅画,就好像看到了真的荀子一样。

刚穿越时她的画技还只能说是一般,但这么多年从未断过,勤能补拙,一来二去的自然绘画水平就上来了。

“你好厉害。”嬴嘉看完,也是忍不住赞道。

但其实,厉害的不是姜珂,而是姜珂她妈。

姜珂小的时候教育资源还不错,除了学校的功课,姜妈还在课余时间给她报了一些兴趣班,什么素描,国画,民族舞,吉他之类的,看她兴趣,想学什么就去学什么,不想学的课程就直接停课不学了。

但姜珂一个都不想学。

那时候还没有鸡娃这个词,姜珂周围同学们都挺轻松的,放学之后就是各处疯玩,最多补习个英语。其实姜珂的课外时间也不少,哪次和小朋友们出去玩她都没落下,但哪有嫌自己

游玩时间多的小朋友啊。

于是她就和姜妈说:“妈,我不想学素描了。”

姜妈:“哦,那就去学吉他或者古筝吧,我看你上次弹得挺好。”

姜珂:“我也不想学乐器。”

“那你想学什么?”

“我不想学习。”姜珂一本正经地看着姜妈说道,“我想看动画片。”

姜妈:“那你别叫我妈。”

姜珂:“姐,我不想学习。”

不出所料,姜珂挨了当时正在擀饺子皮的姜妈一擀面杖。

然后姜珂还不死心地去找了姜爸,告诉他自己不想学习这件事。

姜爸气得伸手要揍她,但寻思了半天还是不舍得打孩子,只好收手,然后不小心碰到了窗台上的仙人掌,被扎得直蹦高。

上火上得第二天嘴边起了两个大泡。

最后姜珂别的兴趣班都放弃了,只留下素描和琵琶这两种比较感兴趣的才艺,就当是学习之余的消遣解闷了。

当时姜妈语重心长地跟姜珂说你长大后就懂我的苦心了。

一开始姜珂以为是让自己陶冶情操的那种苦心,或者以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可以转变赛道去艺考,直到后来高中文艺汇演时她那一手琵琶震惊全场,收获众多艳羡目光,大大满足了青春期少女的虚荣心时,她才意识到原来所谓的苦心是让自己逼格拉满的苦心。

爽。

再比如现在,虽然她乐器忘得差不多了,但一个素描从在邯郸时报复郭开,到现在拉高自己文化水平,也足够她在战国吃遍天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妈永远是我妈。

姜珂小心翼翼地给画像刷上一层熟桐油,用来封层,使其能保存更长时间,然后又拿了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

咸阳多温泉,温泉水暖,姜珂便在温泉周围建造了一些篷屋当做温室大棚,用来在冬天种植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