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1 / 2)

大梁帝都。

亓无忌正沉着脸看着来自前线的战报。

这两年,他明显老了,才四十出头的年纪,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

没办法,他操心啊。

虽然偏安南方一隅,但他已经明显感觉,陈长生并没有放过他的意思。确切的说,陈长生不会放过东亚大陆这块人口最多,最适合耕种的土地。

这可是他们老亓家几代人打下的基业啊。

亓无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昏君,更不是败家子。事实上,他很有正事儿,一心想要把自己家的企业经营好。

所以他才操心操肺,弄得连觉都睡不好。

只不过,大梁从上到下已经病入膏肓,只靠亓无忌一人努力,根本没有回天之术。

亓无忌不甘心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没学过马列主义,不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没有意识到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原动力。

他还抱着陈旧的思想,认为自己已经拼命追赶大凉帝国了,大凉有火器,他就造火器,大凉有骑兵,他就打造骑兵,大凉搞机械化,他也引进机械。以大梁帝国的人口和土地优势,他认为自己不会比大凉帝国差,至少差不了那么许多。

所以,陈长生的部将刘伯当轻取关中,让亓无忌的火腾就上来了。

因为他就出生在关中,亓家老几辈皇帝也以关中为帝都,说关中是帝国的基础,龙兴之地也不为过。更何况,这两年他为了巩固关中地区,投入了两千万两雪花银子。那可是大梁不吃不喝整两年的国库收入啊。

陈长生,你也太不讲究了。咱们不都说好了吗,过去你抢的地盘我也不追究了,我还和你讲好了维持现状,并互开双边贸易,难道这还不够意思吗?你还来抢我的?

但亓无忌也明白,国家和国家之间讲什么道义那都寄吧是瞎扯淡,糊弄小孩子的。一切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

所以生气归生气,但亓无忌也没想通过像什么震惊,谴责,强烈抗议等外交途径来解决这件事。

他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打。打得过也要打,打不过也要打。如果不拿出这样的姿态来,陈长生还会继续吞吃他的祖业,直到吃干抹净,把他逼得无立锥之地。

亓无忌最初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奸臣卖国。

王猛是奸臣,刘伯当是叛贼!关中那些修渠的人都给大凉赤化了。所以这些逆贼吃里扒外,里应外合,把关中拱手交给了大凉军,所以关中才会丢得那么快。

他之所以这样认为,也是鉴于王平一个人就把大凉陇西军给挡在武关之外这个战例。

所以,他认为大梁和大凉帝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玛德个子矮身体弱就是挨欺负的理由了吗?都给人家拿刀子逼墙角上了,要么蹲地下吃屎,要么弯腰捡砖头拼命。

如果选择吃屎,那就一辈子别想抬起头来了。

捡砖头玩儿命,虽然可能被扎成重伤,但对方也会被自己这种精神所震撼,从而不敢再轻举妄动。正所谓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陈长生你不是耍横欺负人吗,那我就跟你玩不要命这一套。

亓无忌其实也很有血性,否则就不会对匈奴硬钢而不愿赔款和亲。

所以,陈射所谓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计划在他那里根本通不过。

“都什么时候了,还跟我讲什么兵书战策呢?我需要的是胜利,一次彻彻底底,漂漂亮亮的反击!”亓无忌一下子把陈射的奏折扔出去老远。

通过这两次战役,亓无忌也知道陈射的深浅了。

他知道,要靠陈射收复失地是不可能的了。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必须得换将了。

亓无忌思来想去,还是最终决定让时任大同总兵的王元庆。

王元庆本来是杨林的教师爷,后来跟着陈长生在抚远打匈奴,因功被免去误伤人命的罪责,并最终凭借武功,当上了大同军区的一把手。

大同乃是大梁东北方的门户。一向是抵御北方民族入侵中原的中坚磐石。所以大同兵无论装备还是训练,也是大梁朝最好的。

另外,前两年匈奴王子赵康在山东搞了个渤海国,正是王元庆挡住了赵康西犯的去路。而且陈长生调集邢亮等数路大军,准备吞并伪渤海国,并吃掉冀州北部,也被王元庆给挡住了。

这足以证明王元庆既有能力又有忠心,的确是个难得的将才。

如果放在太平年月,王元庆这样的人,能做到大同副总兵已经是算他活得久会来事了。可现在是战争时期,战争时期是少年人的主场。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而自古英雄大多出自少年。

岁数大了,不仅体力不行,思想也不行,顾家了,看开了,不好骗了,直到命只有一条,而所谓的忠君爱国都是虚的。所以打仗还得是十七八岁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