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藉中记载的桂林保卫战(1 / 2)

这一章我们扯点历史上的板路。不喜欢桂林史的跳过本章。

第一次桂林保卫战发生在八百五十年前元宋交替时。战争的序幕从严关之战拉开。

早在二年前,至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元军移宋恭帝往大都,阿里海牙下潭州后,受皇帝元世祖召,令其征广西。阿里海牙认为连年征战,军队疲惫,请求元庭支援。朝廷给阿里海牙增兵三万(《元史》卷九,世祖本纪)。

阿里海牙在荆湖招抚数十州皆成功,所以对广西报有很大希望也能招抚成功。

阿里海牙派出的招降人员是总管俞全等六人次(《元史》卷一二八),俞是大宋著名的孝子,史中记载:“幼被掠卖为奴。后获为良,自汴步行归杭,寻母及姊,得之。事母以孝闻”。阿里海牙意思很明确。马塈父兄皆忠勇,那就让孝悌人士去招降。

马塈斩杀了俞全,阿里海牙又派出湘山僧宗勉去劝降马塈,带去了宋恭帝的手书。宗勉是赵宋宗室,身份地位均比较高,依然被马塈斩杀。关于招降事件并没见于元人修的《宋史》,见于明朝修《元史》阿里海牙传中。牵涉到的人物均是一时之名人,推定为确有其实。

阿里海牙为马塈请来元世祖的手召,许其“静江府大都督”的之职(也有说是广西大都督)。

“静江府大都督”这个称号本是宋高宗赵构的第一个“职务”,只不过在宋朝的官制中这是一个虚职。但在元制中,它就是高于总管府的存在。比如大都路设有总管府,由皇太子兼任,管一路行政财政。大都督府比总管府高在它是军政一体全抓。在元人的官僚体制中,地方主官常有世袭。比如李恒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李恒死于安南之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由李恒长子世袭。江西本为宣抚司,元世祖封江西给皇太子真金为采邑,从此升了行省。江西为了向真金献媚,向真金太子献银三十四万两,说是财政盈余。真金太子将江西猛操一轮,责他们榨取民脂。这一事例说明一省财政可入私库。

马塈没有被高官厚禄所诱,毫不客气斩了来使。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阿里海牙决定武力征服广西,派出史格为先锋,翻过越城岭,在越城岭的山口严关与马塈相遇。

越城岭这个名称应是秦人统一中国时所起。依据的秦人在岭下建城名越城,这个名来源于战国时期将岭南称为百越。是的,越城正是今天小溶江畔的秦城遗址。

马塈有禁军屯驻军三千人,守严关挡住史格三万人。史格是什么人?阿术渡江,统兵二十多万户,每五万户择一统帅,史格是其一[《元史》卷一百五十五]。这么一个手下有多个万户的人,依然能冲锋陷阵。史格渡江时被宋将程鹏飞创伤三处,复寻大战,再中流矢,终于击败程鹏飞,程鹏飞也身受七处伤。

枢密院责史格轻敌冒进,忽必烈保了他,取胜的将军无罪。

阿里海牙围潭州,史格被火炮击碎的栅木伤着肩,又被矢贯其臂,依然裹创冲锋,登城拔之。

史格在潭州之战立功受奖,回大都入觐忽必烈,忽必烈将其父亲史天泽的玉带授于史格,这意思是要让他继承丞相史天泽的恩荫。史天泽是忽必烈最喜欢的汉臣,超过张柔等人。这就是为什么继阿里海牙之后,是史格任湖广行省右丞,后进平章政事,在此位置上干到死。

史格遇上了马塈便遭败迹,尽管马塈只有史格十分之一的兵力。马塈到底如何守住严关呢?在《宋史》马塈传中只有六字:“陷马坑,断岭道”。断岭道可以理解为是在险恶之处毁路焚桥。陷马坑我无法想象是什么工事,可能是指连马都无法过去的深坑。

如果到严关去看看这汉代城关,也许能得出为什么史格无法飞越此关的原因,那是一个真正的雄关。别人的城墙是烧砖砌墙,桂林人是凿料石砌筑。想毁城墙破城而入,需要现代炸药和巨炮。

元史并没说严关是怎么丢失的,在宋史马塈传中交待了:阿里海牙“乃以偏师入平乐,过临桂,夹攻塈”。从湖南怎么到平乐?打开地图可以找到这样的行军线路:由全州出发,顺灌水而上,翻过海洋山,顺平乐水到恭城,顺水而下就是平乐了。从平乐无需要渡漓江,只城沿着漓江东岸北上,则可以达兴安严关。

顺便说一句,宋代的临桂不在今天的位置上,其府治在今天的医学院本部到十三中。辖区是桂林市郊区。

阿里海牙绕过严关从后面夹击马塈,严关失守,马塈退守桂林。

桂林保卫站的战争进入到白热化。

阿里海牙亲自指挥攻城三个月不下。元军参加部队有九个万户(见《宋元战争》李天鸣著),共计十二万人。我之前写是八万,因为我考虑有些是辎重后勤部队。

要了解这场争,最好去看看桂林宋代城墙伏坡山到叠彩山段。这是唐城基础上加固的城墙。而我更愿意推荐的是桂海碑林复刻的《静江府城图》,或者去桂林博物馆看这个城图。只有在地图面前,才能看清一场战争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