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藉中记载的桂林保卫战(2 / 2)

好吧,我们来看看《宋史.马塈传》中是如何描写这场战争的:至元十四年,也就是1277年,阿里海牙攻广西,马塈发所部及诸峒兵守静江。

桂林保卫战的主角有马塈的部队,和周边少数民族武装。这些少数民族是哪些人?查宋人笔记《桂海虞衡志》和《岭外代答》中记载比比皆是。比如说猺人:

静江府五县与猺人接境,日兴安,灵川,临桂(桂林郊区),义宁(五通、宛田),古县(永福),这是范成大记。

静江的猺人分布情况:山界弥远,猺人弥多。这是周去非说的。

猺人的服饰特征,我们举个例:隶于义宁县桑江寨(今天龙胜县城)猺人,椎髻临额(剃发,我妈六十年代读民族大学时,家中老人她剃掉额、鬓、后枕的头发,将顶发做成髻)跣足(四季均光脚),袒祼,鹑结,斑布袍袴,白布巾,妇人上衫下裙,斑斓勃窣,上衣斑文极细。

这里描述是多个民族的特征,说明自古以来龙胜就是苗瑶侗各民族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学与民族学最后的净土。

猺人的生产生活:猺人耕山(梯田)为生,以粟豆芋魁充量。其稻田亦几,年丰则安居巢穴,一或饥馑则四出。

此处描述与《宋史》“食货志”同,但关于田中养鱼则见于“农田”。

从这些描写能看到,静江周边的有多数民族居住,民族之间和谐共处。

一个地方受灾,灾民会四出。但历史上桂林少有因饥民闹事的记载。说明桂林民间自动消化了这些困难。1987年龙胜县平等乡寨井村被火,电视台播报,得到千里外的乡亲捐助。没有过火人家直接踹翻本家谷仓,任受灾者取用。家中木料、柴火,全部给受灾者搭临时窝棚,家中做饭,一定保证每人均能饱……

峒民进城协防的历史记载,在抗日战争时期再现。

《宋史.马塈传》:攻三月,塈夜不解甲,前后百余战,城中死伤相藉,讫无降意。

《宋史》对这场战争的记载显然是根据战报整理。明人辑写《元史》时对这场战争,更关注是怎么发生。

在《元史.阿里海牙》中说:败都统马应麟于小溶江,逼静江。静江以水为固,乃筑堰断大阳江、小溶江,以遏上流,决南东埭,以涸其隍,破其城。

以上三十字能说清元军如何顾城吗?今天桂林没有大阳江,阳江倒是有,宋代阳江就是今天的宁远河。断流它对宋城没有什么影响。小溶江也不是漓江水的全部,断流也挡不住其它河流汇集。看来明人的记载并不明确,还得看元朝人的记载:

城东隅稍卑,大军阳攻西门(丽泽门,不在今天桂中,而在松坡中学与工商局这边,今天的丽君桥头),以精兵夜决水闸,攻东门,破其外城。

看来还是元人的记载靠谱,能说清楚事件过程。桂林人到现场更能把问题看明白。

桂林城墙高约六米(胡颖在咸淳年间修城高二丈六尺),全用石灰岩组砌。东城有漓江自固,墙高略矮。根据《广西通志》记,东城高四米五,另外有一米三的砖砌护险墙。

为什么这个墙比其它地方矮一半?去现场看看,或者看看清未的照片,一丈五是从墙内测量。城外是河堤,不易立足。

元军夜决水闸,这个很好理解了,城内与城外相联通的给排水设施,估且认为是今天的木龙湖闸,但不能排除是癸门水闸。

守东城的瑶兵执轻弓药弩,无法穿透元军的防护,桂林外城被突破。